十二点在我国古代的十二时辰中,是午时初(或称初午时辰)。

我国古代的先民采用地支指代每天昼夜24个小时划分成的十二个时辰,他们聪明地利用各种动物活动习惯和灵性,将12地支应对成十二种动物指代时间,首创十二时辰来记时、报时。他们以地支首字子字指代当天下半亱23点至次日的1点,称子时,并将前一小时叫做初,后小时叫做正,每十五分钟称为一刻;而后把地支顺序号指代1点钟的其余时间,每两个钟称丑、寅、卯…至最后的亥时,以后每天每月每年如是,重复固定指代所划分的时间段。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1点,亥时21-23点。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所以在午时

十二奌在古代叫作午时。

、晚上十二点是子时,又叫夜半、子夜、中夜。古时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2、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中午十二点在古代叫午时。午时是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具体时间是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需要注意的是,正午十二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

在古代,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而一个时段就是一个时辰,所以一天也叫十二时辰。十二点在古代是子时(23点至01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