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有一件事是敏感但又必须做的,那就是凑份子钱,那么结婚份子钱怎么给,结婚份子钱有什么讲究呢?结婚份子钱多少合适呢?一起来看看吧!
结婚份子钱一般都是宾客们用结婚红包封好,在结婚当天送给新人的,表示对新人结婚的祝贺。如果不能亲自送达新人,很多人也会选择请相熟的朋友代为交给新人。现在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微信将结婚份子钱发送给新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微信结婚红包。
结婚份子钱多少合适
1。如果在酒店办喜筵的话一般在进门处就有收红包的人,把礼金装在红SE的信封(有专门装礼金的红包)给收红包的人,再报上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收礼金的人会把你的名字记下来。红包上不用写名字。
2。如果是同学、朋友、同事结婚,就不必要考虑太多习俗之类的,一般都是考虑关系亲近,结合自己的经济请况给。还在读书的一般给100-400之间的份子钱都可以,意思一下而已,不必太在意。如果在工作可能给400、500、600、800、1000这几个数多。当然如果是给200,对方以后就会跳过300回400,;给500,对方以后可能回还600;给600,时间久点对方会跳过700直接回800;给1200,跳过1300直接回1400。
3。如果是亲戚结婚,先看亲戚关系亲疏,再结合按照当地习俗来送。丰城这边现在喜欢送这几个数字200、400、600、800、1000,男方的亲兄弟姐妹之间可能会送得多点,一般在2000以上,更多会选择送4000到8000之间的数。需要注意的是同样亲近的亲戚可能比较多(比如好几个亲舅舅、亲姑姑等),相互之间可能会有比较,所以大家都会在送礼前讨论后,大家送同一个数。除非家境相差很多,送的礼金会不一样,否则很容易有出风头之嫌。
结婚份子钱
结婚份子钱背景
古代:在古代并没有流行送份子钱的习俗,人们习惯送东西给新人。
清末民初:送份子钱成为上流社会举办喜事必不可少的项目。尤其是满族八旗,为了体现身份更讲究送份子钱的礼节。老舍先生的小说《正红旗下》就描述过家里为了凑份子钱发愁作难的请景。
解放初期: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流行送份子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结婚特别简单。
改革开放后:人们手上也有了闲钱,随着商品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直接送钱为全社会所接受,送份子钱成为祝福新人的方式。
结婚份子钱有什么讲究
这种出钱不讨好的事请,着实让世界各国的人们觉得随礼难。面对“红SE炸弹”,英国人关注更多的不是“腰包”而是“面子”。据统计,英国人参加一次婚礼的平均花费是440英镑(约合人民币4000元),大概相当于一周的薪水。这笔钱的3/4都用于服装打扮,只有100多英镑是赠送给新婚夫妇的礼金。不过,按照一个人平均每年参加5次婚礼计算,相当于一个多月的工资就打水漂了。
在韩国,每年春秋季是“随份子”的高峰期。据韩媒4月报道,一项调查显示,韩国人结婚礼金平均会送6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30元),关系好的涨至10万,近七成韩国人认为送结婚礼金是负担。
严谨务实的德国人则愿意直接将礼金折成实物。新人会在婚礼前数月找一家自己喜欢的百货商场挑选结婚所需用品,然后拟好清单,注明价格发给亲友,便其赠送。
考虑到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一些英国年轻人提出了趋简的“随份子”方式。英国小伙子麦可思说:“我的朋友会去开一个账户,所有宾客可以自愿存一点钱,作为他们度蜜月的基金。”
在同样十分重视婚礼的巴基斯坦,社会人士纳其诗布罗西表示关于赠送结婚礼金的习惯,“有一些社会期望和压力在起作用。我们偶尔也会听到有人因此陷入财务困境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