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民间习俗很多,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是“门神”的生日。门神是我国传统习俗中供奉最多的神灵之一。在积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门神已经完全没有了旧时的迷信色彩。色彩缤纷的门画。

最早的门神是两千多年前的申屠、禹磊,到唐代的武将秦琼、尉迟恭,再到赵云、马超、薛仁贵、孟良等门神、杨延昭等人在明清时期。穆桂英等无不体现出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保护人民的愿望。正月十六,除“神诞”外,还有五种传统习俗,寓意驱病消灾,祈求合家安康。下面就和七哥一起来看看吧。

1.驱除百病

明清时期盛行正月十六“走百病”的习俗。平时不出门的妇女,被婆婆允许出门参加走百病的活动。各地“走百病”习俗不同呼唤、烤百病、烧百病、抛百病、走桥、登城楼、登高等都是“走百病”疾病”,这是一项消灾祈福的活动。女人结伴而行,遇到有桥的地方,就要手拉手一起走。据说这样可以祛除百病,永葆青春。走路远离各种疾病不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也可以走路,只是男女要分开走路。 “走路百病”也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饭后散步可以消化食物。

2.回娘家

许多地方在这一天都有“回娘家”的习俗。正月十六是出嫁少女回娘家的“法定”日子。就算娘家已经过世,只要有兄弟在,娘家也得回娘家。娘家需要热情款待。有的吃午饭,有的吃午饭和晚饭,俗称“一餐两餐”。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娘家。”姑娘们可以当天回去,也可以在娘家待到农历二月二。正月,二月二送,终生不病。”

3。烤火

正月十六是元宵节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晚上,太行山区有“暖火”的习俗。人们在家门口或街道路口点上一些柏树枝,同时在火中烧掉旧扫把、簸箕,寓意辞旧迎新。人们围着火堆谈笑取暖。相传博陵火一年烤一次,四季不生杂病。

4.送牛桩

“送牛桩”习俗是为希望生男孩的家庭祈福的活动。主人为了活命,请来朋友送他牛堆。送牛帖需8名男性参与,最好不同姓,其中必须有一名年轻男性。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小伙子终于扛着牛帖来到主人家,高呼恭喜主人得子等祝福语。

5.画墨

“大花魔儿”又称抹日,几个少数民族都有此习俗。正月十六日清晨,早起者用切成两半的土豆、萝卜蘸取锅底的灰,涂抹在额头和脸颊上。未醒者,寓意救灾避难。传说抹灰后,容貌丑陋,灾神远离。这天早上,很多家长都会早早起床,用锅底的灰给孩子涂抹,满满的都是对孩子的爱,祝福孩子身体健康。

#天南地北大喜年#

正月十六“门神诞”,不忘5种传统习俗,寓意驱病除灾,家人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