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有一种有民间舞蹈演变而来的戏曲剧种,花灯剧,是云南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小戏,它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经过漫长的岁月传承到现在。在云南这座城市里,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

花灯剧

  云南省花灯剧是云南省各地花灯剧的统称。流传于云南全省及贵州的盘县、四川的会理一带。花灯在长期流传中,由于地区不同,先后形成9个支派: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它们彼此大同小异,基本特色相似。

  花灯是云南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小戏。它的一部分曲调,来自明清小曲。这些小曲传人云南后,与云南的方音、风土人情结合,后来演变成花灯曲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百年前就有一些与花灯演出有关的踪迹。

  民间花灯歌舞的起源,以及由花灯歌舞发展成花灯剧的年代,尚无确凿资料可考。辛亥革命之前的花灯,被称为老灯,有两种艺术形式,一种是歌舞,一种是戏剧情节很简单的歌舞小戏。

  后来玉溪花灯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唱本、善书里取材,改编了许多大本戏,引进了若干新曲调,并吸收滇剧的一些表演程式,使花灯在戏剧化上迈进了一步,当时人们叫做新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灯发展成以演出现代戏为主的歌、舞、剧相结合的戏曲剧种。

  云南花灯是云南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是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态有200多年的历史。云南花灯艺术形式短小活泼,融歌、舞、戏于一体,乡土气息浓郁,唱腔优美动听,更以一种独特的“灯”味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云南过去称演花灯为“唱灯”,也称“簸箕灯”,言其在广场围成圆圈演出。历史上,花灯演出多为灯社,会火,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就演花灯。

  首先,从剧目上看,传统的花灯剧目,多为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三小”戏,一般反映农村中生产劳动、婚姻爱情、家庭伦理道德的戏居多,许多剧目,如《迎春》、《探干妹》、《大茶山》等等,从剧本的内容到唱词、道白,都有浓烈的云南乡土特色。

  第二,由于花灯长期以来,在云南省广大的汉族聚居区和汉族、少数民族杂居区广泛流行,各地的方音土语、风俗民情、音乐曲调等等的差异,形成了云南花灯的许多支派。

  第三,与第二点相关联的是,花灯音乐曲调的来源相当广泛。建国以来搜集到的上千首曲调,大体上就有这么几种情况:一部分是明清小曲传下来的;大量的是一些民歌小调;一部分是从云南洋琴、宗教音乐及民族音乐中吸收来的;还有的是从兄弟省市的一些剧种中移植来的。

  多种来源的曲调,一经花灯吸收,由于它的演唱习惯、润腔方法,结合它的舞蹈、戏剧节奏、云南的方言语音,就形成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花灯音乐。第四,表演上的突出特点是载歌载舞。云南群众过去也称花灯演唱为“崴花灯”,甚至有“不崴不成灯”的说法。

  可见“崴”在花灯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当然,同样是崴,生、旦、丑各有不同,要崴出人物性格特点来。除崴以外,花灯的舞蹈还有转、跳、扇花、手巾、鼓舞、龙舞、霸王鞭、灯笼舞等数十种。

  花灯剧的音乐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制。曲调包括民歌小调和少数明清俗曲,在花灯剧中,舞蹈是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这些舞蹈,有本地民间的,有外地传来的,如“连厢”,也有吸收少数民族的,如建水花灯就吸收了彝族的“跳弦”。

  近30年来,不仅整理、创作了一些新的花灯歌舞节目,如《大茶山》、《十大姐》等,而且注意运用舞蹈手段刻画人物性格,表达戏剧情节,使之更加适应戏剧化的需要。云南花灯剧长期流传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云南花灯剧演出团体曾到缅甸和非洲一些国家演出。

  你可能也喜欢:  缠绵抒情而又清新明快的丁丁腔  历史悠久的福建客家文化  独具一带地方的剧种——海城喇叭戏  你所不知的福建八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