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是着名的京剧女老生演员,是余门的唯一女弟子。但是孟小冬与梅兰芳曾有过故事,但是梅兰芳对孟小冬并未明媒正娶,孟小冬对梅兰芳也就不负有婚姻意义上的责任,所以这段感情遂告终结。本期戏剧文化将为你介绍孟小冬。

戏剧文化

  孟小冬(1908年1月9日-1977年5月26日)又名孟若兰、孟令辉,在上海出生,出生于梨园世家,着名京剧女老生演员,有老生皇帝(冬皇)之誉,师承余叔岩,是余门惟一的女弟子。

  孟小冬的表演扮相英俊,嗓音苍劲醇厚,高低宽窄咸宜,中气充沛,满宫满调,且无雌音,被公认为“余派”主要传人。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曾说她是学余最成功的一位。代表剧目有《捉放曹》、《搜孤救孤》、《洪羊洞》、《盗宗卷》、《击鼓骂曹》、《乌盆记》、《空城计》、《珠帘寨》、《御碑亭》、《碰碑》、《鱼肠剑》等。

  她的弟子有赵培鑫等,辜振甫在港工作时曾向她问艺。琴师王瑞芝是余叔岩生前的琴师,余身故后在上海开始傍她,1950年代后期从英属香港到北京,在北京京剧团(现在的北京京剧院)工作,傍余门弟子谭富英。1953-1963年间,香港票友黄金懋为孟小冬唯一收过的入室弟子。1925年8月孟小冬结识梅兰芳,合演《游龙戏凤》。1927年孟小冬以兼祧的名义与梅兰芳成婚。当时梅兰芳已有一妻王明华,另一有平妻福芝芳]。1933年分手。1949年春移民英属香港。1950年于香港与杜月笙结为夫妇,与杜月笙结婚后,彻底退出舞台。

  1926年,梅兰芳的感情生活中出现了个插曲。这便是社会议论颇多的“梅孟之恋”,女主角是当时名满京华的老生演员孟小冬。

  孟小冬比梅兰芳小13岁,祖父孟七是与谭鑫培同时代的着名文武老生兼武净演员,后从北方迁至上海。父亲孟鸿群工文武老生,她生在上海,受家庭熏陶,自小喜好唱戏,父亲看准她的天赋,打小就让她拜师学艺。她因聪慧,又下过苦功,年仅7岁就两次搭班去无锡演出。9岁时,正式拜舅父(一说姑父)仇月祥学习孙(菊仙)派老生,12岁时在无锡新世界登台,14岁时在上海乾坤大剧场演出。这期间,她不但应工老生,连武生也唱。18岁到北京后,拜陈秀华为师,专攻余派老生戏。至于拜余叔岩为师,得其亲授,那是后话,1938年的事了。

  1925年,北京第一舞台有一场盛大的义务戏,大轴是梅兰芳、杨小楼的《霸王别姬》,倒二是余叔岩、尚小云的《打渔杀家》,倒三就是孟小冬和裘桂仙的《上天台》,连马连良、荀慧生等名角的戏都排在前面,可以说这场演出对孟小冬来说意义重大。从此,她在京城声名鹊起,以后的营业戏卖座几乎与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相持平。

  因为梅兰芳与孟小冬都是名伶,所以他俩的恋情广受关注,传说也多。关于这场恋爱是如何发生的,有的说是梅兰芳身边的朋友为了某种目的撮合的,有的说是梅太太福芝芳因身患沉疴,而预先安排。如此等等,并无实据。其实最有可能的原因即是两人同台演戏,配合默契;台下互相倾慕对方的才华,经常交流艺术,日久生情。

  1926年8月28日的《北洋画报》上有署名“傲翁”者撰文说“小冬听从记者意见,决定嫁,新郎不是阔老,也不是督军代表之类,而是梅兰芳。”当天的《北洋画报》上还刊发了梅、孟各一张照片,照片下的文字介绍分别是“将娶孟小冬之梅兰芳(戏装)”、“将嫁梅兰芳之孟小冬(旗装)”。这可能是媒体最早一次对梅孟恋情作肯定报道。次年2月,梅孟双双相偕从上海返回北京,梅孟关系似乎更得到了证实。总之,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新屋设于东城内务部街的一条小巷内。

  梅孟之恋虽因他二人在世人眼中特别般配而被称颂一时,却终未能长久。两人分手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些说法迹近小说情节,甚为可笑。

  还在梅孟相恋中,发生了一桩震惊整个京城的“血案”,梅兰芳差点丢了性命,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纨袴子弟王惟琛一直单恋孟小冬,始终得不到小冬回报,正在百般愁苦之际,听说小冬已被梅兰芳“抢了去”,一时想不开,一天突然闯入梅宅,欲找梅兰芳理论。当时已近正午,梅兰芳和冯幼伟等几个朋友正在吃午饭,佣人进来通报,说有一个“身穿浅色西装,文质彬彬,年约20岁左右,一看就是个大学生模样的人”要见梅大爷。在座的北京《大陆晚报》经理张汉举自告奋勇,对梅兰芳说他先出去看看那人有什么事,说完,便离座随佣人走出餐厅往客厅走去。

  张汉举矮矮胖胖,由于记者出身,颇善词令,平时热衷于交际,喜欢管三管四,所以有“夜壶张三”的绰号。他来到客厅,以为找几句托词就可以把王惟琛打发掉,谁知还未等他开口,就见王惟琛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抵住张汉举,叫道:“你叫梅兰梅出来见我!”张汉举到底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很快就稳定了情绪,回说梅兰芳出去了。王惟琛自己也很紧张,听说梅兰芳不在家,便颤声要求张汉举转告梅家,要梅家先掏出五万块钱,赔偿他失去女朋友的精神损失。枪口下的张汉举大声呼唤佣人,让他们转告冯幼伟,赶快去筹款。

  其实,早在王惟琛掏出手枪的那一刻,就有佣人忙不迭地奔到餐厅通知了梅兰芳、冯幼伟。此时,听王惟琛说要钱,冯幼伟一面打电话通知军警督察处,一面通知银行迅速提出五万元现款。

  钱送到时,军警也已包围了梅宅。当佣人将钱扔进客厅后,王惟琛将张汉举挟作人质,好使他安全离开梅家。走到大门外,王惟琛这才发现军警不仅包围了梅宅,连周围屋顶上都有荷枪持弹的军警,因为过于紧张,他手中的枪响了,张汉举重重地倒在了地上。一见人质已死,军警们众枪齐发,顷刻间,王惟琛被打成了蜂窝状,当场毙命。

  次日,大栅栏附近的一根电线杆上,高悬着一个木笼,木笼里放着的正是王惟琛的血淋淋的头。这颗人头在电线杆上晃荡了整整三天。当年,最重的刑罚也不过是示众三天,可见“军警处”是将“王案”作为大案来处理的。

  王惟琛的死算是咎由自取,张汉举却死得冤枉。梅兰芳对张汉举之死深感歉疚,他不仅包揽了张汉举的后事,而且还赠送给张家位于麻草园的房屋一幢,现金二千元。

  后来梅孟分手,有人便将这两件事说为因果——梅兰芳受“血案”的刺激而离开孟小冬。其实这又是人们的猜想。

  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故不应简单视之。梅孟分手未必只有一个原因,但直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梅兰芳听说在他访美期间,孟小冬身边另有感情介入。梅兰芳对孟小冬并未明媒正娶,孟小冬对梅兰芳也就不负有婚姻意义上的责任,这段感情遂告终结。

  有史料说,1931年,在孟小冬聘请的郑毓秀律师和上海的杜月笙的调停下,梅兰芳给孟小冬4万块钱为赡养费。

  其实是梅兰芳访美的次年回到北京时,得知孟小冬在天津欠了债,于是给了她几万块钱。由此可见梅兰芳为人的厚道及情义。

  孟小冬后来嫁给了上海闻人杜月笙,1949年5月随杜去了香港。杜月笙去世后,孟小冬在家收徒教戏。1967年秋移居台北,10年后发肺气肿与心脏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