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体现了中国千百年的文明。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就融入在这个字中。我们常常把孝顺挂在嘴边,正是因为孝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那么不孝有三是哪三种呢?本期民族文化来你来看看不孝的由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没有后代为最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是怕无后,所以君子认为这和告知了差不多。”
另一种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不守后代之责,(因舜家庭情况复杂---其父和弟弟屡次想伤害舜的生命,)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第一种解释普遍为封建社会所接受,第二种解释的支持者也不少,至于哪种理解是绝对正确的,则是见仁见智,不应轻易断言某种解释。
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