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天文学家ClydeTombaugh发现了冥王星,之后的76年里,它一直被称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然而,在2006年,冥王星突然被除名,被重新归类为“矮行星”。那么,为什么冥王星会被除名呢?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具体的原因。
冥王星的真实面貌在1930年的发现初期,冥王星由于距离太遥远,所以人们对它几乎是一无所知。即使在最大型的天文望远镜中,它也仅仅是一个光点。当时人们只知道它大约250年绕太阳一周,估计其大小比地球略小。然而,经过近30年的观测,冥王星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这个错误的尺寸估计导致了冥王星被错误地称为“大行星”。
冥王星的特征和位置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其轨道最扁平,导致它在过去20年间比海王星更接近太阳。然而,与其他行星相比,冥王星的质量较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也处于较低的位置。冥王星的表面温度极低,大部分物质只能以固态或液态存在,只有氢、氦、氖可能会保持气态。
发现冥王星的卫星在1978年,科学家发现了冥王星的卫星,这一发现使得科学家相信冥王星的实际大小比最初估计的要小得多,甚至比月球还要小。由于冥王星质量较小,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使其周围围绕卫星旋转,而是冥王星与卫星共同绕着一个公共点旋转。
冥王星被除名的原因在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制定了新的行星定义,要求一颗行星必须围绕太阳运转,有足够大的质量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并且清空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根据这个定义,冥王星不符合质量的要求,并且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交叉。因此,冥王星被重新归类为“矮行星”,并从太阳系的大行星名单中被除名。
冥王星除名的影响冥王星的除名对天文学界和公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方面,这个决定引发了对行星定义的讨论和争议,激发了科学家和天文学家对于行星的本质和分类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这个决定也使得人们对太阳系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改变,重新理解和学习太阳系的结构和行星形成的相关理论。
冥王星从被发现到除名,经历了将近80年的变化。由于观测技术和认知的改变,冥王星的真实面貌逐渐被揭示出来,从最初被错误地称为“大行星”,到被重新定义为“矮行星”。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人们对冥王星的了解,也引发了对行星定义和太阳系结构的深入思考。冥王星的除名意味着太阳系中只有八颗行星,这个决定对天文学界和公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