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也称之为印象主义是西方绘画史中的重要艺术流派,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最为知名的印象派作品莫过于莫奈的《日出》。本期的民族文化,小编给你讲讲印象派作画的特点,一起看看吧。

  印象派的基本特点是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19世纪人们已懂得物体之所以呈现不同色彩,是由于它们吸收和反射不同的光所造成的。物体全部吸收日光便呈黑色,全部反射日光则为白色,反射蓝色光波而吸收其他光波呈现蓝色等等。自然界的任何物体都必须受到光源色和周围环境其他物体色彩的影响,因此不可能有绝对纯的固有颜色存在。那种认为树是绿色的,花是红色的观念,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在科学发展的19世纪,它显然已过时了。人们认识到哪怕是同一个光源,在清晨和傍晚不同的时间,也会在物体上产生不同的色彩影响。而且物体与光源的距离,受光的角度,物体表面的光洁度等条件均会影响其色彩的变化。光和色彩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复杂微妙的。这样,传统固有色的观念被彻底打破了。

  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

  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随着对固有色观念的抛弃,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也大大深化。人们发现有几对色光两两相混成为白光,而有几种颜色互相混合会变成黑色,这样,人们称这些色光和颜料互为补色关系,把这样的两种颜料称为补色,如黄与紫、红与绿、橙与蓝。在色彩写生中,这种补色关系有助于人们去分析和识别色彩。

  人们对阴影的认识也大大改变了。过去以为阴影只是棕色或黑色,无什么色彩可言,当用光源色和环境色的科学观念观察对象时,发现阴影受到光的反射和周围环境色彩的影响,也呈现出丰富的色彩,而且阴影常与光源色的冷暖呈相反的色性。

  这些认识促使印象派画家大胆地使用颜色。他们为求得真实和鲜明的色彩效果,开始采用以色块、色线或色点并置的手法描绘对象。如用红色和蓝色并置而得到明亮的紫色。这样印象派画家的画面一下子变得格外鲜艳明亮。如果把一幅古典油画同印象派外光作品放在一起,你会为印象派画家在色彩上的成就而惊叹。因为在他们的画面上真正体现出光和色的无穷魅力。

  印象派画家抛弃了一切传统的色彩观念,去捕捉光在物体上造成的色彩变化所产生的视觉感受,这种感受纯粹是个人的,因此画出的色彩也就非常鲜明、丰富而富于个性。他们的目的仍然是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再现对象。印象派画家完全把精力放在捕捉视觉印象和追求光色变化上,他们往往忽视对象的形和轮廓,把对象画得相当松散和自由,只追求色彩效果。看惯严谨古典绘画的人很难接受他们的艺术。为了保持作品的生动感和真实感,印象派画家大都把习作作为创作,主张在外光中一次完成作品,回到画室后不再修改。

  印象派对绘画形式的探索和对绘画性的追求,使绘画变得更丰富,更自由,更具绘画特点,应当说这是绘画的一次解放。但是它对绘画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忽视是不可取的,这使印象派作品往往缺少社会的和历史的深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