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以往都是一家团圆,一起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吃月饼赏月亮的节奏,但是现代生活的不同,很多游子因为学习,工作等关系,无法在这个团圆的节日内与家人团聚,那中秋怎么过呢?一个人的中秋节是否也可以过得有意义?如果这个中秋节,你刚好只是一个人,不要刚到孤独,我们推荐了以下三种过法,总有一种适合你。

  过法一:给别人发信息

中秋怎么过 一个人如何过中秋

  先说一下苏轼,他写过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人誉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一首词都快把中秋节的冠名权垄断了。

  这首词,可以说是非常有名了。从词里略显孤寂的景象看,苏轼此时应当是一个人。苏轼这首词,延伸出了丰富的解读空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意味。

  比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大家都觉得简直堪称真理;宋神宗还“自作多情”的觉得是写给自己,读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叹一声:苏轼终是爱君……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首词就是苏轼给弟弟苏辙发的一条消息。兄弟俩已数年未见。在今天,南五环的北五环的距离,都可以把人们相见频率拉低到一年一会,何况舟车不便的古代呢?

  这也启发我们,如果一个人,中秋怎么过,不妨给不在一处的人发发信息。苏轼的思念,传达过去可能要耗费不短的时间,在今天,我们的思念抵达远方就在指间。也不必尽是群发短信,不妨写得情真意切一点。苏轼和苏辙的往来信息,都是直白袒露的,很少客套话。我们也不妨这样,万一哪一篇也真的不朽了呢?

  过法二:想象不是一个人

中秋怎么过 一个人如何过中秋

  哪怕中秋一个人,其实也是可以幻想自己不是一个人。有人说,这样会不会显得很傻?其实这主要也是看想象力,如果想象力比较奔放,非但不傻,甚至也可以不朽,比如李白。

  《月下独酌》,倒未必写于中秋,但中秋来读并无不妥。这首词里,李白就是孤零零一个人,然而他聚会基本靠想。他邀请月亮和自己的影子“成三人”,凑出了一个三缺一的局,想象力再飞驰一点,就可以开一桌麻将了。

  而且月亮、影子、自己还是各有分工的,月亮在空中移动,影子在地面上凌乱,自己则大口喝酒,灯光、伴舞、饮酒,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凑成了史上最寂寞的热闹酒局。最后,影子、月亮和自己还成了好朋友,“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日后还要结伴出游。他们三个,有诗、有酒、有远方。

  贺知章说李白是“谪仙人”,从这首诗看,李白配得上这个称号的。李白的诗,犹如天马行空,想象力令人感到不可理喻。明明是一个人,却硬是凑出了一桌,一般人,如何能如此大胆的设想呢?似乎只有仙人下凡,才有这样的眼界与气魄。

  这也启发我们,如果一个人过中秋怎么办?李白告诉我们,靠想,同样可以很热闹的。

  当然,人未必都有李白这么强大的脑洞,可以骗得了自己。那就不妨在中秋之夜读读李白的诗吧,在诗卷中沉浸一下思绪。这么一来,李白有影有月陪着,而你,也有李白陪着。

  过法三:思考宇宙

中秋怎么过 一个人如何过中秋

  还有一种过法,是辛弃疾教的。就是通过不断的思考,让大脑忙碌起来,感觉不到寂寞。他有首词叫《木兰花慢》:

  这首词写于中秋,很有意思,通篇都是问号,诗人活像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抛出了一个个难题。这首词模仿的是屈原的《天问》,就是仰望星空、思考宇宙。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大概四五十岁。即便这个岁数,他依然很调皮,像个小朋友一样,指着月亮提出了一个个问题。说实话,一个个问题放在那个时代还真不好回答。估计辛弃疾打破脑袋也没想出来答案来。

  诗人,大底需要保有一颗未染凡俗的心,捕捉一点一滴习以为常的思绪。如果对这些问题宇宙缺乏人类原初的敏感,对未知世界嗤之以鼻:想这有什么用,还不如想想明天吃啥。那么,大概是成不了诗人的,艺术世界也会无趣很多。

  这对我们也是启发,如果一个人过怎么办?不要紧,抬头总是能看见宇宙的,不妨就思考思考宇宙吧。在浩渺的宇宙,地球都是唯一的,人类也是孤寂的,自己的那点冷静,也不过是其中的千百万之一。但是精神,是确证自己存在的方式,人类的思考,才可以营造精神世界的热闹,忘记形体上的孤单。

  当然,以上的过法也只是万不得已,现在的中秋佳节都是有假期的,中秋怎么过,最合适的打开方式还是合家团圆,与家人团聚,而不是孤零零一个人游荡在外。所以如果不是什么特殊的原因,中秋佳节请放下手中的忙碌,回家与亲人一起赏月品月饼,美美的过一个中秋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