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神奇的,探索不完的,存在着很多未知,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研究,那么大家知道恒星是核聚变还是核裂变?下面就由星座知识为大家揭晓下恒星是核聚变还是核裂变?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
恒星是核聚变还是核裂变 聚变,聚变的原料是氢,这是宇宙中分布最广的元素,其它大于氢的元素都是由氢生产出来的。 一颗恒星由氢发生聚变产生氦,经过N亿年的反应之后氢都反应完了,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氦开始向恒星中心收缩,直到氦原子核也抵御不住那种压力,就开始发生以氦为原料的聚变,然后这么一步一步越聚产生越重的元素 不过如果是一个小恒星,这个过程进行到铁就不会继续下去了,如果恒星的质量实在大,到变成铁球以后还抵挡不住万有引力的压缩,而铁聚变所释放的能量又很少,不足以抵抗这种压力,那么该恒星的所有物质就会全挤到一块儿,生成各种各样的重元素,然后砰的一下来个大爆发,把这些物质抛洒到宇宙空间中。 经过这个过程之后,再产生的天体中才会含有重元素,包括可以发生裂变的铀、钍等,但含量肯定不如氢多。 所以恒星还是以聚变为发光方式的。
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 一、概念不同 1、核裂变 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铀核或钚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原子弹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就是核裂变。其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热中子轰击铀-235原子后会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铀-235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
2、核聚变 核聚变(nuclear fusion),又称核融合、融合反应、聚变反应或热核反应。核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只有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才能让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让两个原子核能够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 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中子虽然质量比较大,但是由于中子不带电,因此也能够在这个碰撞过程中逃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释放出来,大量电子和中子的释放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释放。
二、原理不同 1、核裂变 裂变释放能量是与原子核中质量-能量的储存方式有关。从最重的元素一直到铁,能量储存效率基本上是连续变化的,所以,重核能够分裂为较轻核(到铁为止)的任何过程在能量关系上都是有利的。如果较重元素的核能够分裂并形成较轻的核,就会有能量释放出来。 然而,很多这类重元素的核一旦在恒星内部形成,即使在形成时要求输入能量(取自超新星爆发),它们却是很稳定的。不稳定的重核,比如铀-235的核,可以自发裂变。 快速运动的中子撞击不稳定核时,也能触发裂变。由于裂变本身释放分裂的核内中子,所以如果将足够数量的放射性物质(如铀-235)堆在一起,那么一个核的自发裂变将触发近旁两个或更多核的裂变,其中每一个至少又触发另外两个核的裂变,依此类推而发生所谓的链式反应。 这就是称之为原子弹(实际上是核弹)和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通过受控的缓慢方式)的能量释放过程。
2、核聚变 核聚变,即轻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结合成较重原子核(例如氦)时放出巨大能量。因为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而核聚变是发生在原子核层面上的,所以核聚变不属于化学变化。
三、起源不同 1、核裂变 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和奥托·哈恩(Otto Hahn)同为德国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Kaiser Wilhelm Institute)的研究员。 作为放射性元素研究的一部分,迈特纳和哈恩曾经奋斗多年创造比铀重的原子(超铀原子)。用游离质子轰击铀原子,一些质子会撞击到铀原子核,并粘在上面,从而产生比铀重的元素。这一点看起来显而易见,却一直没能成功。 他们用其他重金属测试了自己的方法,每次的反应都不出所料,一切都按莉泽的物理方程式所描述的发生了。可是一到铀,这种人们所知的最重的元素,就行不通了。整个20世纪30年代,没人能解释为什么用铀做的实验总是失败。 从物理学上讲,比铀重的原子不可能存在是没有道理的。但是,100多次的试验,没有一次成功。显然,实验过程中发生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事情。他们需要新的实验来说明游离的质子轰击铀原子核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最后,奥多想到了一个办法:用非放射性的钡作标记,不断地探测和测量放射性的镭的存在。如果铀衰变为镭,钡就会探测到。
2、核聚变 核聚变程序于1932年由澳洲科学家马克·欧力峰(Mark Oliphant)所发现。随后于1950年代早期,他在澳洲国立大学(ANU)成立了等离子体核聚变研究机构(FusionPlasma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