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着三百六十天,一年还有着四季,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时,很多人都知道夏天的时候白天的时间会格外的长,冬天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天黑,而冬至就是象征着冬天到来的一个节气,那么为什么不同的季节昼夜时间会不一样呢,在冬至这一天为什么是昼短夜长呢,这些都是今天会给大家讲到的。
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英语:wintersolstice),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至这一天的白天长还是夜晚长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的来历
在天文学中,冬至是位于北半球的国家白昼最短的一天,同时也是太阳距离接近地面最近的一天。过了冬至时节,我们即将正式步入寒冷的冬季,接受寒冷冬风的洗礼,所以大家在健康上要多多注意,穿衣打扮都要以暖胃中心为好,切莫“不要温度要风度”。据相传冬至的起源是一次重大的都城规划,至今还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时间追溯到3000多年之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阳的前身“洛邑”城中测出了天下之中的位置,并称其为土中,也是这一项举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冬至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