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十二位大姓,在渤海湾和东北地区最有影响。当今孙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44%,总人口大约在1800多万。

孙的名义和图腾    孙,儿子的儿子叫孙子,这是孙的本义。孙字从子,从系。系就是续也,有连绵不绝之意。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孙字的左部是一个小人形,右边是绳索形,绳索有系联之义,表示子孙连绵不断之义。孙的引申有再生、旁生、延续的含义。在古代,孙字多被用在名字上,这是先人对血缘延续的期望和对后代的祝福。孙,应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氏族精神的原始崇拜。

孙姓的起源与演变    孙姓主要由四大来源组成:姬姓、芈姓、妫姓和子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胞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因康叔出兵驻怀逼殷,平武庚之乱有功,而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周司寇,赐卫之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康叔死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此乃追称之名。春秋初,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27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源出芈姓。春秋初,楚王蚡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药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滨东南。这支芈姓孙氏也有2600年的历史。    第三支出自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国势和地位仅次于“五霸”。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这支妫姓孙氏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源出子姓。商朝末,朝纲混乱,纣王昏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这支子姓孙氏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五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其他姓改孙姓的最主要的事件有:战国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姓;西汉滕公夏侯婴之曾孙夏侯颇,随外祖父姓而改姓孙;三国时孙坚部将俞河改姓孙。而少数民族使用孙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有孙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姓孙。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姓。

历史上孙姓的分布和迁移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    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宋朝形成的“百家姓”的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孙姓大约有105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孙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11.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等。全国形成了长江以北孙姓为主力的布局,以及皖豫鲁苏、长江流域两个集中分布的孙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孙姓大约有1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强,为明朝第十四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江苏、江西,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陕西、河北、安徽、山西、河南等省。浙江为孙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20.8%。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鲁苏两大块孙姓人口聚集地区,孙姓聚集重心开始向东移动。

当代孙姓的分布和图腾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800多万,为全国第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44%。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二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黑龙江、河北、江苏、辽宁、吉林、安徽六省,又集中了41%。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大约18%。以长江为分水岭,形成了孙姓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是孙姓分布高频率地带。    孙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很广,但不均衡。在山东、京津、河北大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苏皖北部、河南东端,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8%以上,最高可达4.3%,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6%,居住了大约56%的孙姓人群。在陕西、山西、河北西部、宁夏大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部、河南大部、湖北北部、苏皖南部、浙江北部,这一区域的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1.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2%,居住了大约24%的孙姓人群。

孙姓的传统文化郡望和堂号  孙姓的郡望主要有汲郡、陈留、太原、乐安、富春、东莞、吴郡等。孙姓的堂号除了同郡望外,还有平治、映雪、孝友、兵法。“富春”堂号典出战国时大军事家孙武。孙武带着自己著的十三篇兵法见吴王,吴王拜其为将,西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封孙武为富春侯。“映雪”堂号出自晋朝御史大夫孙康。孙康幼时家境贫寒,买不起油点灯。据说一年冬天大雪后,孙康利用雪的反光读书,最终成为名人。

楹联  重要的孙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兵家之祖;循吏之宗。        江东开国;冀北空群。        蜀官才捷;吴岭仙成。        源远流长乐安郡;根深实茂富春江。        寒国春回,谁复读书映雪;舞雩日暖,何妨归咏吟风。

家训格言  孙奇逢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教育实践家,他以其名节和学问闻名于当世,他的家训思想也为后世所推崇。他十分重视政治家教子之道,曾自定《孝友堂家训》和《孝友堂家规》以训诫诸子。他认为:“古人重蒙养正,以慎所习,使不离其身”,“蒙养不端,待习惯成性,始思补救,难矣!”所以,“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而教诫子弟又是“第一要紧事”。倡导“教家立范,品行为先”,要“存士节,养耻心”,反对“爱而不劳”的“禽犊之爱”。告诫诸子“为端人,为正士”,“安贫寡欲,修德敦睦,守分谨言,克勤克俭”等。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孙姓历代名人521名,占总名人数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孙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孙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26%,排在第十七位;孙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1.27%,排在第十五位。    从著有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的孙武开始,孙姓人才层出不穷,彪炳于史册的数不胜数。主要人物有:春秋秦国善相马者孙阳伯乐;战国齐国兵家孙膑;东汉末长沙太守孙坚;三国吴国国君孙权,魏国经学家兼训诂学家孙炎;西晋文学家孙楚,名士孙康;东晋文学家孙绰,无神论者孙盛;唐朝宰相孙茂道,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五代后周名将孙方谏,诗人孙光宪;北宋经学家孙爽,名士孙复;明朝大臣孙承宗、孙传庭;明清之际科学家孙云球,学者孙奇逢;清朝直隶总督孙嘉淦,经学家孙星衍,经学家兼文字学家孙诒让,诗人孙原湘;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民国政府行政院长孙科;当代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孙云铸,地质学家孙大中,桑蚕育种家孙本忠,农业化学家孙羲,经济学家孙冶方,哲学家孙叔平。

孙姓血型    孙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2.1%,A型占28.3%,B型占30.2%,AB型占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