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从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也就是入伏了,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结束,一般是30天或40天。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天从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传统历书上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就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就开始进入三伏天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三伏天是由初伏、中伏和末伏组成的,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进入初伏,是10天,夏至节气后的第四个庚日进入中伏,中伏有长有短,由于每年夏至节气后第3个庚日也就是初伏出现日期的迟早,中伏有可能是10天或者20天,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也是1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时候要注意防中暑。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海洋,空气潮湿,海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方内陆地区距海洋远,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干燥”。

“三伏”与“三暑”(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均代表高温极端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古人之所以将一年中的极热天称“暑”,同时又找出了一个“伏”与之搭伴,除了文化含义外,另一重要目的是出于养生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