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民俗风情

核心提示: 苏州的民俗风情。苏州是属于中国将宿舍的一个地级市,而在苏州,是中国的首批历史文化的著名城市之一,苏州的传统民俗上就其中有苏绣,而也苏绣也是起源于在两年多年前,在苏州里,不管是苏绣还是昆曲,都是漫步于苏州传统文化的长廊之中,一起来看看苏州民俗风情特色介绍到底如何吧。





轧神仙
  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的生日,他是民间信仰中很有影响的神仙。苏州阊门内中市下塘的福液观奉祀吕祖,俗称神仙庙,据说吕纯阳生日那天要化身乞丐、小贩,混在人群之中济世度人,因而逢此盛日每个人都可能是他的化身,轧到他身边,就会得到仙气,交上好运,这样你挤我挤的,叫作“轧神仙”。 轧神仙原先只是民间宗教活动,后来变为一年一度的盛大庙会。届时,神仙庙附近小摊林立,各色小吃、工艺品、花鸟虫鱼,应有尽有。苏州市政府为保留这个民俗节日,修复了神仙庙,重建了南浩街。目前,南浩街已成为苏州传统风味小吃、特色食品、民间工艺品、日用小商品以及花鸟鱼虫、古玩绣品等“苏”味极浓的市井文化集萃地,承载了历代苏州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南浩十八景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是苏州旅游的新热点。

昆曲
  又名昆山腔、昆剧,是“百戏之祖”,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昆曲诞生于元末江苏昆山千墩,盛行于明清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昆曲是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昆山腔融合北曲与戈阳腔、海盐腔等南曲诸腔于一炉,以曲牌体为主,其音乐特征“流丽悠远、婉转缠绵、一唱三叹”。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称号,并荣获榜首。

  苏剧
  苏州地方戏。前身称苏滩,即苏州滩簧,原名对白南词,俗呼打山头,本是一种戏曲清唱体曲艺,至少已有200多年历史。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轻柔委婉、圆润幽妙的艺术风格,曾经广泛流传于江南吴语地区。所唱曲调来自昆曲、南词、滩簧及民歌小调,有数十种。苏剧作为一个戏曲剧种步上舞台,始于30年代。苏州的江苏省苏昆剧团是目前全国唯一上演苏剧的专业艺术团体。

  吴歌
  吴歌是流传于吴语方言区域的民歌,俗称山歌。其曲调高昂而悠扬,清而不靡,一般用篪、箜篌、筝等管弦及金石丝竹乐器和之。其体裁都为赠答之辞,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其题材多为男女恋爱,或反映战乱离别之苦。著名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它州"曾经风靡一时,脍炙人口。

  缂丝
  缂(Kè)丝(英译:silk tapestry with cut designs,纺织英文辞典:K’o-ssu,K"o-ssy),又称作“刻丝”、“克丝”或“尅丝”,文异音同。旧时又“长刻丝”、“刻丝作”、“刻色”等。缂丝在海外也有其他名称“缀锦”、“缀织”、“织成锦”等。《玉篇》说:“缂,织纬也。”由于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故称“刻丝”。其成品正反两面如一,与苏绣双面绣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刺绣、玉雕和象牙雕、景泰蓝并称为中国四大特种工艺品,并与云锦合称为中国两大珍品手工丝织物。古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由于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又被称之为 “千年不坏艺术织品”。
  苏州节令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特别丰富。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并附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如,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谷雨三朝看牡丹"、上元(清明)"山塘看会"、四月十四"轧神仙"、五月端午"龙舟竞渡"、六月甘四"赏荷观莲"、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庙会"、八月"山塘灯船"、"石湖串月"、"虎丘听歌",九月"阳山观日出",直至十月朝"看元祀会"等等。苏州人素有种花、爱花的习俗,花神庙仅虎丘一地就有两座。每至二月十二日花神生日这天,苏州人尤其是花农会早早赶到庙里去庆贺,供上三牲干果,焚香点地入夜,众人手提花灯,抬了花神,在虎丘、山塘一带游行,往往要"闹"到天亮尽兴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