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有哪些节日习俗
二、瑶族有哪些节日习俗
歌堂节
“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是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瑶族自治县瑶族人民的隆重节日“耍歌堂”是瑶语译音,意为庆丰收。也是青年男女对歌觅友的节日。三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金秋季节,十月十六日左右,历时三天、九天不等。
“耍歌堂”是八排瑶民喜庆丰收,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据《广东新语》载:“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功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曰耍歌堂,男女同集跳舞唱歌,同时自由结婚,礼仪甚为简单”。由此可见,瑶族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耍歌堂”是传播历史和喜庆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传统节日。
耍歌堂可分为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历时三天九日,每十年举行一次,小歌堂历时一天,三年五载举行一次。举行大或小歌堂,由各排民众商议决定,但时间都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这一天,也是全瑶族共同的节日--“盘王节”,而连南八排瑶则叫“耍歌堂”。节前在六七月间,各家各户就开始积蓄粮食、大豆,催肥猪、牛、鸡、鸭等。“天长公”、“头目公”、“先生公”等长辈必须预早聚会,商定歌堂开支款项,然后摊派到各家捐款捐物,用以修缮排里的庙宇,油漆翻新盘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购买酒肉、香烛等歌堂用品。
各家各户事先告知亲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上排玩耍。同时,宰牛猪、杀鸡鸭、磨豆腐、做糍粑、酿米酒,招待四方宾客。如今,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瑶胞的“耍歌堂”也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内容。耍歌堂之日,瑶家户户早起,清晨先鸣土铳三响,接着铜锣叮当,牛角嘟嘟,长鼓梆梆,迎来传统的节日。
耍歌堂第一个仪式,是“游神”大典。三声土铳炮响开道,接着由瑶排一老人,即村上最权威的人,鸣锣率众过街串行游行,老者后面跟着两名彪形大汉,双手擎举一株带枝带叶的毛竹(碗口粗大,三丈多长,所谓“幡竹”)。竹枝上吊着玉米包、稻穗、花纸条、彩绸丝带等。幡竹之后是拾神像队伍,继而分别是长鼓队、铜锣队、唢呐队、男歌队、女歌队、小孩队以及扛着长矛、大刀、三齿叉、鸟枪等武器的猎队,浩浩荡荡,逶迤而行,鼓乐喧天,载歌载舞,周游全排的大街小巷。游行队伍凡是经过巷口、转弯处,都有人在那里发放糍粑饼果,赐酒犒劳。游行者挂备瑶袋领收这些物品,酒即每人一碗,一饮而尽。此刻,瑶排山寨,人流舞长龙,盛装显缤纷。歌舞队跳着刚健粗犷的长鼓舞,龙腾虎跃,非常壮观。而“当当、呜呜、嗡嗡、乒乓”的鼓角之声,此起彼伏,响彻群山,人们沉浸在欢歌漫舞之中。
游神结束,众人先分享酒饭佳肴。痛饮一番之后,人们来到“歌堂坪”,进行“讴歌跳舞”。这时,瑶排的姑娘身穿盛装,颈系银圈,头盘用野薏米串成的珠子,跚跚而来,排列在歌坪上方。先由司仪走进歌堂坪中间,引吭高歌,众人同声和唱,歌声震撼群山。随后,瑶族青年另男子三五成群,头缠红布头巾,高插白雉翎,身穿盛装,腰挂长鼓,呼哨而来,向着姑娘们跳起粗犷、刚健的长鼓舞,边舞边唱。一般先从催请歌唱起,然后唱盘问歌,继而唱初交歌、深交歌。姑娘们与互相对歌问答,形象生动的比拟,幽默诙谐的玩笑,生动深刻的警句,穿插其中,妙趣横生。未婚男女倾吐衷肠,借此机会选择佳偶,非常热闹。
过州过府是“耍歌堂”的一个中心环节。目的是怀念祖先迁徙到瑶山的漂洋过海的艰苦历程。他们在歌堂坪上插36枝竹签,签上用色纸写上雍州、道州、荆州等标致,竹签每隔两米插一枝,成方块形。届时,由族长、先生公接着铜铃,念着经书在前面开路,接着长鼓队、牛角队、铜锣队、男歌队、女歌队等排成长龙,围着竹签(州府)转来转去,每个州府都绕转九周,好比古代战争行军列阵,场面十分壮观。
瑶家有唱不完的歌。当人们唱够了,唱累了,喝醉了,歌堂便进入追打“三怪”的仪式。所谓“三怪”,即由三人用黑、黄、白三种颜色扮成黑脸公、黄脸公、白脸公,代表妖魔邪恶,每人身挂三斤猪肉在前面跑,后面群而追之。有的举刀拿斧,有的拿锄拿捧,呼喊着“杀呀!追呀!打呀!”,抢他们身上的猎肉。这“三怪”不管道路坎坷,拼命冲出密集的人群,往田野山岗逃跑。“追打三怪”的仪式,一直弄到追的逃的都精疲力竭才罢休。尔后,那三斤猪肉就归扮演者所得。
“枪杀法真”是耍歌堂最壮观的一个仪式。传说法真原是一个民族英雄,为驱逐外来侵略,保护瑶家立过功劳。但是后来变节求荣,充当内奸,把外敌引入瑶山,给瑶民带来灾难,瑶民要枪杀他。另一种传说认为法真是民族英雄,瑶家凡在耍歌堂时都要纪念他。这种仪式很有特色,由一个英俊威武的男青年装扮成法真,左手抓公鸡,右手执宝剑,挺立站在木梯上,再由数人抬起木梯,在歌堂坪上示威游行,然后由几名枪手跟着“向天呜放鸟枪”。从表演形式来看,反映的内容属后者,即歌颂法真,以示纪念。
“耍歌堂”最后的一个仪式是送神,即把祖先塑像送回庙宇里去。当夕阳西下时,集体参加的各种仪式己经结束,人们各自归家张罗晚餐。晚餐席间,宾主开怀畅饮。有的瑶佬当着六亲边饮边唱,多是叙述历史或神话故事。过去的瑶歌曲调压抑低沉,就是在结婚时唱的恋歌仍有哀怨之情,可见瑶族人民千百年来所受的压迫之深。
现在的当地党政文化部门非常重视排瑶这一传统节日,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曾经有领导、有组织地在本县大掌、油岭、军寮等瑶排举行过几次盛况空前的“耍歌堂”,节日盛会并事先邀请省民委、文联、作协等单位的嘉宾、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家、报社和电视台记者,光临观赏,参加庆祝活动。如今每逢“耍歌堂”盛大节日,瑶族同胞都会张开嘹亮的歌喉,放声歌唱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以昂扬激越、抒情明快的歌声赞美瑶家的新生活。
山歌节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
核心提示:瑶族有哪些节日习俗?节日习俗,即这个民族的节日特色。类似南方人吃米饭,北方人吃面食,总有一定的不同与讲究。想要一探民族的节日习俗的究竟,那自然离不开对这个民族的深入了解了。马上进入好名字网的详细解答。
二、瑶族有哪些节日习俗
歌堂节
“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是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瑶族自治县瑶族人民的隆重节日“耍歌堂”是瑶语译音,意为庆丰收。也是青年男女对歌觅友的节日。三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金秋季节,十月十六日左右,历时三天、九天不等。
“耍歌堂”是八排瑶民喜庆丰收,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据《广东新语》载:“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功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曰耍歌堂,男女同集跳舞唱歌,同时自由结婚,礼仪甚为简单”。由此可见,瑶族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耍歌堂”是传播历史和喜庆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传统节日。
耍歌堂可分为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历时三天九日,每十年举行一次,小歌堂历时一天,三年五载举行一次。举行大或小歌堂,由各排民众商议决定,但时间都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这一天,也是全瑶族共同的节日--“盘王节”,而连南八排瑶则叫“耍歌堂”。节前在六七月间,各家各户就开始积蓄粮食、大豆,催肥猪、牛、鸡、鸭等。“天长公”、“头目公”、“先生公”等长辈必须预早聚会,商定歌堂开支款项,然后摊派到各家捐款捐物,用以修缮排里的庙宇,油漆翻新盘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购买酒肉、香烛等歌堂用品。
各家各户事先告知亲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上排玩耍。同时,宰牛猪、杀鸡鸭、磨豆腐、做糍粑、酿米酒,招待四方宾客。如今,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瑶胞的“耍歌堂”也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内容。耍歌堂之日,瑶家户户早起,清晨先鸣土铳三响,接着铜锣叮当,牛角嘟嘟,长鼓梆梆,迎来传统的节日。
耍歌堂第一个仪式,是“游神”大典。三声土铳炮响开道,接着由瑶排一老人,即村上最权威的人,鸣锣率众过街串行游行,老者后面跟着两名彪形大汉,双手擎举一株带枝带叶的毛竹(碗口粗大,三丈多长,所谓“幡竹”)。竹枝上吊着玉米包、稻穗、花纸条、彩绸丝带等。幡竹之后是拾神像队伍,继而分别是长鼓队、铜锣队、唢呐队、男歌队、女歌队、小孩队以及扛着长矛、大刀、三齿叉、鸟枪等武器的猎队,浩浩荡荡,逶迤而行,鼓乐喧天,载歌载舞,周游全排的大街小巷。游行队伍凡是经过巷口、转弯处,都有人在那里发放糍粑饼果,赐酒犒劳。游行者挂备瑶袋领收这些物品,酒即每人一碗,一饮而尽。此刻,瑶排山寨,人流舞长龙,盛装显缤纷。歌舞队跳着刚健粗犷的长鼓舞,龙腾虎跃,非常壮观。而“当当、呜呜、嗡嗡、乒乓”的鼓角之声,此起彼伏,响彻群山,人们沉浸在欢歌漫舞之中。
游神结束,众人先分享酒饭佳肴。痛饮一番之后,人们来到“歌堂坪”,进行“讴歌跳舞”。这时,瑶排的姑娘身穿盛装,颈系银圈,头盘用野薏米串成的珠子,跚跚而来,排列在歌坪上方。先由司仪走进歌堂坪中间,引吭高歌,众人同声和唱,歌声震撼群山。随后,瑶族青年另男子三五成群,头缠红布头巾,高插白雉翎,身穿盛装,腰挂长鼓,呼哨而来,向着姑娘们跳起粗犷、刚健的长鼓舞,边舞边唱。一般先从催请歌唱起,然后唱盘问歌,继而唱初交歌、深交歌。姑娘们与互相对歌问答,形象生动的比拟,幽默诙谐的玩笑,生动深刻的警句,穿插其中,妙趣横生。未婚男女倾吐衷肠,借此机会选择佳偶,非常热闹。
过州过府是“耍歌堂”的一个中心环节。目的是怀念祖先迁徙到瑶山的漂洋过海的艰苦历程。他们在歌堂坪上插36枝竹签,签上用色纸写上雍州、道州、荆州等标致,竹签每隔两米插一枝,成方块形。届时,由族长、先生公接着铜铃,念着经书在前面开路,接着长鼓队、牛角队、铜锣队、男歌队、女歌队等排成长龙,围着竹签(州府)转来转去,每个州府都绕转九周,好比古代战争行军列阵,场面十分壮观。
瑶家有唱不完的歌。当人们唱够了,唱累了,喝醉了,歌堂便进入追打“三怪”的仪式。所谓“三怪”,即由三人用黑、黄、白三种颜色扮成黑脸公、黄脸公、白脸公,代表妖魔邪恶,每人身挂三斤猪肉在前面跑,后面群而追之。有的举刀拿斧,有的拿锄拿捧,呼喊着“杀呀!追呀!打呀!”,抢他们身上的猎肉。这“三怪”不管道路坎坷,拼命冲出密集的人群,往田野山岗逃跑。“追打三怪”的仪式,一直弄到追的逃的都精疲力竭才罢休。尔后,那三斤猪肉就归扮演者所得。
“枪杀法真”是耍歌堂最壮观的一个仪式。传说法真原是一个民族英雄,为驱逐外来侵略,保护瑶家立过功劳。但是后来变节求荣,充当内奸,把外敌引入瑶山,给瑶民带来灾难,瑶民要枪杀他。另一种传说认为法真是民族英雄,瑶家凡在耍歌堂时都要纪念他。这种仪式很有特色,由一个英俊威武的男青年装扮成法真,左手抓公鸡,右手执宝剑,挺立站在木梯上,再由数人抬起木梯,在歌堂坪上示威游行,然后由几名枪手跟着“向天呜放鸟枪”。从表演形式来看,反映的内容属后者,即歌颂法真,以示纪念。
“耍歌堂”最后的一个仪式是送神,即把祖先塑像送回庙宇里去。当夕阳西下时,集体参加的各种仪式己经结束,人们各自归家张罗晚餐。晚餐席间,宾主开怀畅饮。有的瑶佬当着六亲边饮边唱,多是叙述历史或神话故事。过去的瑶歌曲调压抑低沉,就是在结婚时唱的恋歌仍有哀怨之情,可见瑶族人民千百年来所受的压迫之深。
现在的当地党政文化部门非常重视排瑶这一传统节日,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曾经有领导、有组织地在本县大掌、油岭、军寮等瑶排举行过几次盛况空前的“耍歌堂”,节日盛会并事先邀请省民委、文联、作协等单位的嘉宾、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家、报社和电视台记者,光临观赏,参加庆祝活动。如今每逢“耍歌堂”盛大节日,瑶族同胞都会张开嘹亮的歌喉,放声歌唱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以昂扬激越、抒情明快的歌声赞美瑶家的新生活。
山歌节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