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认识羌族的节日习俗大全
核心提示:一起来认识羌族的节日习俗大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和平共同友好相处,是每个人民族人民最愿意看到的场景。所谓入乡随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各民族的节日习俗,以便更好拉近彼此的距离。
一起来认识羌族的节日习俗大全
一、一起来认识羌族的节日习俗大全
领歌节
领歌节是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县曲谷一带羌族的妇女节日,羌语称“瓦尔窝脚”,意为“五月初五”,即节日从农历五月初五日开始。节前几个妇女到山边的塔子去祭祀女神,然后召集全体妇女穿上新服装参加节日活动。节日歌舞由老年妇女领头,在本村挨家挨户跳并祝贺主家快乐,每户人家都得热情招待。舞遍各户后,再到场坝上歌舞,共庆三天。如果当年春天和夏天本村死了五十岁以下的妇女,领歌节则不能举行。
川主会
川主会是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一带羌族传统祭祀节日,会期各地不尽相同,茂汶羌族自治县高龙一带为每年农历正月初六至十五比理县通化一带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届时,人们穿新戴花,备丰盛祭品到川主庙供奉,祈求保佑。祭毕,进行多种娱乐活动。
吊狗祭山
吊狗祭山是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东乡土门一带羌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举行,节期七天。节前,各户集米兑换一条白狗,喂肥。祭山日,人们聚集在象征山神的一大白石前,点燃香火,将白狗吊在神树林中的“吊狗树”上,狗颈项挂一串圆圈形馍馍。七天后,白狗被吊死,人们再燃香火,祭拜山神,祈求人寿年丰。此节祭仪现已简化。
独雄庙会
独雄庙会是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土门一带宪族宗教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日举行。节期三天。届时,各村组成十一人的跳神队,手执三叉棒,头戴鸡毛花冠,聚集在独雄庙前跳神。初六夜晚,庙前燃起夜火,跳神队巡游各村,至神石包前散会。会后分神火,各家将分得火把带回灶中。传说,独雄大王为土门地盘业主。八大王打四川时,打到土门东面,独雄大王弟兄七人(亦说九人、十二人)变作黄蜂螫八大王土兵,将其吓退。为纪念独雄大王,人们立独雄庙,每年举行独雄庙会。
还愿酬神
还愿酬神是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一带羌族的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十月择日举行,节期一至两天。届时,人们集资交给该年的会首备羊、酒等供品,并请端公跳神祝辞。端公又称“阿爸许”,即羌族的巫师,跳神时头戴休匹儿(皮帽,用金丝猴皮制成、敲击羊皮鼓,地点多在山王庙。有的地区在上山王庙前夜要烧火守夜。酬神时各家带一只鸡敬神。还愿酬神后,众人聚在会首家吃羊肉、喝酒。此节禁止外人及妇女参加。
敬娘娘菩萨
敬娘娘菩萨是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一带羌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行。届时,已婚妇女要设供祭祀娘娘菩萨,无子的求神赐子,有子的求神保佑自家孩子平安。
立勒克西
立勒克西是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一带羌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日或九月初九日举行。“勒克西”是一种方形小石塔,约六七尺高,一般立在山上或村子附近,最上层用小白石砌一周,顶上供一白石、牛角、羊角。塔内的一个陶罐中装有五谷,塔的小门朝南,立好后要定期行祭。羌族人每家还有一小勒克西,小塔正对大门。人们每日早晨在小塔里烧柏枝,并磕头礼拜,认为白石神威灵永镇一方,福佑全家,每逢喜庆节日,都要在小塔顶插柏木或杉木竿,竿上用羊毛线扎上彩色纸条,以示喜庆。羌族认为“九”是吉利数字,所以在正月初九或九月初九立勒克西。
二、有关羌族的简介
碉楼是羌族人羌族碉楼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 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此外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柱或大木柱,柱上挂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羌人制作工艺品技术精湛,有的制作技术已经失传,有的汇入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制作技艺中,但仍有一部分保留于羌族的工艺美术中,得到继承和发展。现代羌人制作的马鞍、耳环、手镯、帽花、各种挂饰、佩饰及石雕、木雕、漆器、织毯,尤其是挑花、刺绣等民间工艺,以其自身的民族传统风格,浓郁的地方情调,精巧的技艺,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世代流传,装饰美化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羌族民间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加光彩夺目。1959年7月,汶川县汪玉花的挑花围腰《幸福海洋》送成都参展,获省工艺美术品展览一等奖。1978年羌族服饰以古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精湛艺术,赢得了国内外民族学界的赞誉。同年底,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购买羌族服饰收藏。1980年,阿坝县地毯厂生产个地毯,远销美国,加拿大,印度,尼泊尔,菲律宾等国,为羌族民间工艺赢得了声誉。
羌绣刺绣挑花都是传统民间工艺。羌绣以五彩丝线或有色棉线为料,随心应手地挑绣出花卉瓜果,飞禽走兽,松梅竹菊,团花紧簇,鱼水和谐等各式花样与图案。
羌人掘井,筑堰和淘滩的技术高明。史书关于羌人进入川西平原进行水利建设的记载屡见不鲜。《史记》载,羌人“冬则入蜀为佣”,打井修堰,建桥筑堡。《后汉书》载:“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说明当时羌人的灌溉技术已达相当水平。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兴建到历代的扩建和维修,都有羌人参加。其桥梁和高碉建筑技术更是驰名中外。
核心提示:一起来认识羌族的节日习俗大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和平共同友好相处,是每个人民族人民最愿意看到的场景。所谓入乡随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各民族的节日习俗,以便更好拉近彼此的距离。
一起来认识羌族的节日习俗大全
一、一起来认识羌族的节日习俗大全
领歌节
领歌节是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县曲谷一带羌族的妇女节日,羌语称“瓦尔窝脚”,意为“五月初五”,即节日从农历五月初五日开始。节前几个妇女到山边的塔子去祭祀女神,然后召集全体妇女穿上新服装参加节日活动。节日歌舞由老年妇女领头,在本村挨家挨户跳并祝贺主家快乐,每户人家都得热情招待。舞遍各户后,再到场坝上歌舞,共庆三天。如果当年春天和夏天本村死了五十岁以下的妇女,领歌节则不能举行。
川主会
川主会是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一带羌族传统祭祀节日,会期各地不尽相同,茂汶羌族自治县高龙一带为每年农历正月初六至十五比理县通化一带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届时,人们穿新戴花,备丰盛祭品到川主庙供奉,祈求保佑。祭毕,进行多种娱乐活动。
吊狗祭山
吊狗祭山是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东乡土门一带羌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举行,节期七天。节前,各户集米兑换一条白狗,喂肥。祭山日,人们聚集在象征山神的一大白石前,点燃香火,将白狗吊在神树林中的“吊狗树”上,狗颈项挂一串圆圈形馍馍。七天后,白狗被吊死,人们再燃香火,祭拜山神,祈求人寿年丰。此节祭仪现已简化。
独雄庙会
独雄庙会是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土门一带宪族宗教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日举行。节期三天。届时,各村组成十一人的跳神队,手执三叉棒,头戴鸡毛花冠,聚集在独雄庙前跳神。初六夜晚,庙前燃起夜火,跳神队巡游各村,至神石包前散会。会后分神火,各家将分得火把带回灶中。传说,独雄大王为土门地盘业主。八大王打四川时,打到土门东面,独雄大王弟兄七人(亦说九人、十二人)变作黄蜂螫八大王土兵,将其吓退。为纪念独雄大王,人们立独雄庙,每年举行独雄庙会。
还愿酬神
还愿酬神是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一带羌族的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十月择日举行,节期一至两天。届时,人们集资交给该年的会首备羊、酒等供品,并请端公跳神祝辞。端公又称“阿爸许”,即羌族的巫师,跳神时头戴休匹儿(皮帽,用金丝猴皮制成、敲击羊皮鼓,地点多在山王庙。有的地区在上山王庙前夜要烧火守夜。酬神时各家带一只鸡敬神。还愿酬神后,众人聚在会首家吃羊肉、喝酒。此节禁止外人及妇女参加。
敬娘娘菩萨
敬娘娘菩萨是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一带羌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行。届时,已婚妇女要设供祭祀娘娘菩萨,无子的求神赐子,有子的求神保佑自家孩子平安。
立勒克西
立勒克西是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一带羌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日或九月初九日举行。“勒克西”是一种方形小石塔,约六七尺高,一般立在山上或村子附近,最上层用小白石砌一周,顶上供一白石、牛角、羊角。塔内的一个陶罐中装有五谷,塔的小门朝南,立好后要定期行祭。羌族人每家还有一小勒克西,小塔正对大门。人们每日早晨在小塔里烧柏枝,并磕头礼拜,认为白石神威灵永镇一方,福佑全家,每逢喜庆节日,都要在小塔顶插柏木或杉木竿,竿上用羊毛线扎上彩色纸条,以示喜庆。羌族认为“九”是吉利数字,所以在正月初九或九月初九立勒克西。
二、有关羌族的简介
碉楼是羌族人羌族碉楼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 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此外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柱或大木柱,柱上挂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羌人制作工艺品技术精湛,有的制作技术已经失传,有的汇入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制作技艺中,但仍有一部分保留于羌族的工艺美术中,得到继承和发展。现代羌人制作的马鞍、耳环、手镯、帽花、各种挂饰、佩饰及石雕、木雕、漆器、织毯,尤其是挑花、刺绣等民间工艺,以其自身的民族传统风格,浓郁的地方情调,精巧的技艺,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世代流传,装饰美化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羌族民间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加光彩夺目。1959年7月,汶川县汪玉花的挑花围腰《幸福海洋》送成都参展,获省工艺美术品展览一等奖。1978年羌族服饰以古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精湛艺术,赢得了国内外民族学界的赞誉。同年底,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购买羌族服饰收藏。1980年,阿坝县地毯厂生产个地毯,远销美国,加拿大,印度,尼泊尔,菲律宾等国,为羌族民间工艺赢得了声誉。
羌绣刺绣挑花都是传统民间工艺。羌绣以五彩丝线或有色棉线为料,随心应手地挑绣出花卉瓜果,飞禽走兽,松梅竹菊,团花紧簇,鱼水和谐等各式花样与图案。
羌人掘井,筑堰和淘滩的技术高明。史书关于羌人进入川西平原进行水利建设的记载屡见不鲜。《史记》载,羌人“冬则入蜀为佣”,打井修堰,建桥筑堡。《后汉书》载:“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说明当时羌人的灌溉技术已达相当水平。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兴建到历代的扩建和维修,都有羌人参加。其桥梁和高碉建筑技术更是驰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