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认识仡佬族的节日习俗大全
核心提示:一起来认识仡佬族的节日习俗大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和平共同友好相处,是每个人民族人民最愿意看到的场景。所谓入乡随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各民族的节日习俗,以便更好拉近彼此的距离。
一、一起来认识仡佬族的节日习俗大全
三月三: 山王菩萨生日,有些仡佬族为了还愿而祭祀山王。
清明节: 跟祖坟挂青。
端阳节: 一般五月初五,吃粽子。祭祀祖先。
月 半 : 一般七月十四,割新谷尝新,祭祀祖先。
八月节: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书中就有记载。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随后,“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重阳节: 一般八月十五,打糍粑,走亲戚(送糍粑)。
小 年: 一般腊月三十,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晚上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第二日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小年重在火
吃新节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节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并杀鸡祭祀。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饭菜煮熟后,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传说基诺人原来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们的狗带回一粒谷种,他们将它种下,但是所获不多,后来一位白发老人传给他们种谷子的知识,于是他们收获了满仓新米,从此他们才有了过新米节的传统。
过年
最早仡佬人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以十月为年节,嘉靖《贵州图经》载,仡佬“每岁以秋收毕日为岁首”。清《安顺府志》载,仡佬“以十月为岁首”。清代以来,仡佬族人渐仿汉人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原先十月为岁首的习俗渐渐废止。
年节时期向后推移,并吸取一些汉族过年礼仪,但仡佬年的传统习俗仍有不少留存下来。各地仡佬族过年,要打糯米粑供祖。糯米粑有大有小,数量有多有少。各寨、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寨集体举行和各家分别进行两种,但以各家各户分别进行的多。
除夕,各户以丰盛菜肴、酒饭陈列于堂屋神龛前的方桌上,燃香烛纸献清祖宗后,全家男女老幼欢聚一堂吃团圆饭。
仡佬节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吃虫节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除贡献祭品外,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二、有关仡佬族的简介
仡(gē)佬(lǎo)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79,744人(2000年人口普查)。贵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余各省份都有分布,以杂居为主。贵州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仡佬族(越南语:Cờlao)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在越南,仡佬族人口主要居住于河江省的同文、黄树肥两县境内。
仡佬族[1]散居贵州、云南、广西及越南等地,被后来民族如汉族等称为“仡佬”,“老户”,“土人”,“土蛮”等。居住地降水丰富,气候温暖,适合开展农业等多种经营活动。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语音特点上接近苗语,但同源词接近壮侗语,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仡佬族与苗族长达1000多年的交流历史造成的。仡佬语过去被认为属汉藏语系,国外也有人认为属于澳泰语系,而且从仡佬语独立的数词系统来看,应是澳泰语系里最古老的支系之一。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过去无定论,但目前国内国际普遍认为属于壮侗语族,构成一独立的语支仡央语支。壮侗语族的归属,国内一般认为属于汉藏语系,国外也有认为其是独立语系或澳泰语系的。也只有少数老人(6000人左右)通仡佬语。
仡佬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由口传文学(如古歌)传承。已经出版了仡佬语注音和汉语对照的《叙根由》。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语、布依语等多种语言。仡佬语国内认为属汉藏语系,国际上一般将其看做壮侗语族下的一独立语支——仡央语支,国外对壮侗语族是否属于汉藏语系,有许多不同看法。大体上看,仍然使用仡佬语的仡佬族已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贵州之平坝、安顺、普定、关岭、六枝、大方等县,广西,云南,越南等地也有点状分布。根据仡佬语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和语法特征,仡佬语可分为四个方言,每一方言内又可分若干土语。由于仡佬族长期居住分散,故方言差别较大。黔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哈给”,分布于贵州的仁怀、关岭、晴隆、贞丰及广西的隆林三冲地;黔中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告”或“德佬”,分布于平坝、织金等地;黔西方言的仡佬族自称“补尔”,分布于黔西、织金等地;黔西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多洛”,分布于水城、织金及云南之麻栗坡、马关等地。
核心提示:一起来认识仡佬族的节日习俗大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和平共同友好相处,是每个人民族人民最愿意看到的场景。所谓入乡随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各民族的节日习俗,以便更好拉近彼此的距离。
一、一起来认识仡佬族的节日习俗大全
三月三: 山王菩萨生日,有些仡佬族为了还愿而祭祀山王。
清明节: 跟祖坟挂青。
端阳节: 一般五月初五,吃粽子。祭祀祖先。
月 半 : 一般七月十四,割新谷尝新,祭祀祖先。
八月节: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书中就有记载。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随后,“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重阳节: 一般八月十五,打糍粑,走亲戚(送糍粑)。
小 年: 一般腊月三十,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晚上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第二日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小年重在火
吃新节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节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并杀鸡祭祀。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饭菜煮熟后,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传说基诺人原来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们的狗带回一粒谷种,他们将它种下,但是所获不多,后来一位白发老人传给他们种谷子的知识,于是他们收获了满仓新米,从此他们才有了过新米节的传统。
过年
最早仡佬人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以十月为年节,嘉靖《贵州图经》载,仡佬“每岁以秋收毕日为岁首”。清《安顺府志》载,仡佬“以十月为岁首”。清代以来,仡佬族人渐仿汉人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原先十月为岁首的习俗渐渐废止。
年节时期向后推移,并吸取一些汉族过年礼仪,但仡佬年的传统习俗仍有不少留存下来。各地仡佬族过年,要打糯米粑供祖。糯米粑有大有小,数量有多有少。各寨、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寨集体举行和各家分别进行两种,但以各家各户分别进行的多。
除夕,各户以丰盛菜肴、酒饭陈列于堂屋神龛前的方桌上,燃香烛纸献清祖宗后,全家男女老幼欢聚一堂吃团圆饭。
仡佬节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吃虫节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除贡献祭品外,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二、有关仡佬族的简介
仡(gē)佬(lǎo)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79,744人(2000年人口普查)。贵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余各省份都有分布,以杂居为主。贵州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仡佬族(越南语:Cờlao)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在越南,仡佬族人口主要居住于河江省的同文、黄树肥两县境内。
仡佬族[1]散居贵州、云南、广西及越南等地,被后来民族如汉族等称为“仡佬”,“老户”,“土人”,“土蛮”等。居住地降水丰富,气候温暖,适合开展农业等多种经营活动。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语音特点上接近苗语,但同源词接近壮侗语,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仡佬族与苗族长达1000多年的交流历史造成的。仡佬语过去被认为属汉藏语系,国外也有人认为属于澳泰语系,而且从仡佬语独立的数词系统来看,应是澳泰语系里最古老的支系之一。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过去无定论,但目前国内国际普遍认为属于壮侗语族,构成一独立的语支仡央语支。壮侗语族的归属,国内一般认为属于汉藏语系,国外也有认为其是独立语系或澳泰语系的。也只有少数老人(6000人左右)通仡佬语。
仡佬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由口传文学(如古歌)传承。已经出版了仡佬语注音和汉语对照的《叙根由》。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语、布依语等多种语言。仡佬语国内认为属汉藏语系,国际上一般将其看做壮侗语族下的一独立语支——仡央语支,国外对壮侗语族是否属于汉藏语系,有许多不同看法。大体上看,仍然使用仡佬语的仡佬族已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贵州之平坝、安顺、普定、关岭、六枝、大方等县,广西,云南,越南等地也有点状分布。根据仡佬语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和语法特征,仡佬语可分为四个方言,每一方言内又可分若干土语。由于仡佬族长期居住分散,故方言差别较大。黔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哈给”,分布于贵州的仁怀、关岭、晴隆、贞丰及广西的隆林三冲地;黔中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告”或“德佬”,分布于平坝、织金等地;黔西方言的仡佬族自称“补尔”,分布于黔西、织金等地;黔西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多洛”,分布于水城、织金及云南之麻栗坡、马关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