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门前耍大刀和班门弄斧一样都是有点在行家面前出丑的意思,关公就是指和刘备、张飞三结义的关羽,那他虽然武功不俗,但是在众多武将面前也不算太出色,那么,关公为什么么会被称为武圣呢?不妨随小编一起去道教文化看看吧。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尊姜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新唐书》卷15),一切典仪都与文宣王孔子相同,当时武庙从祀的也只有张良等“亚圣十哲”,关羽连配享的资格还没有。一直到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增祀“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时,关羽才以“蜀前将军汉寿亭候”身份进入武庙,可以说这个时候关羽的知名度还是相当低的,在武庙里的地位也是比较低的,谁也没想到他最后竟能取庙主而代之。
五代、宋、元皆承唐制,虽然这时候关羽已渐渐地在崭露头角,但在国家的正式祀典中,武庙的主人一直是姜太公,凡任命将领、率兵出征,都要于出发之日祭告武庙。各州的武举人进京考武状元,也都要拜谒武庙。武成王庙与文宣王庙一起成为国家文治武功的象征。《金瓶梅》第三回中,王波向西门庆夸耀自已的计谋时,就说:“老身这条计,虽然入不得武成王庙,端的强似孙武子教女兵,十捉八九着。”
关羽的发迹是从宋代开始的,宋哲宗封其为“显灵王”、宋徽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元代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武安王”的封号已隐含与“武成王”抗衡的趋势了。但关羽无论在其他地方如何显赫,从唐至元,在武庙里一直还是老老实实地待在“配享”的位置上,还是姜太公的附庸。
到了明代,由于《三国演义》对关羽事迹的大肆渲染,加上佛教《佛祖统纪》、道教《历代神仙通鉴》对关羽的神化,关羽日益受到国家最高统治者的青睐。明神宗将其神位晋级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天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由王为帝,已经超过了姜太公的王爵。到了清顺治时,关羽的封号已达26个字――“忠义神武灵佑仕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明太祖一举废除了唐以来文宣武成并列的传统,不立武庙,无形中剥夺了姜太公的“武圣”地位,从此,关羽就逐渐取代了姜太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新武圣,武安王庙也就成了新的“武庙”。
小结:关公是一个佛教和道家争相供奉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常神圣的一个人,那么,关公和佛教有什么关系呢?不妨随小编一起关注星座360网。